植树节这个节日是国家方面为了宣传森林效益,利用法律形式来进行规定的以一个节日,主要诉求就是要求人民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参加造林保护地球的行动。这个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植树节的来历和意义是什么呢?快来看看吧。
植树节的来历
-
在我国古代,清明节时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我国历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树是由一位叫韦孝宽的人于1400多年前在陕西首创的。韦孝宽是西魏、北周时期的一位名将,今西安市人。以前,官道上每隔一华里就在路边设置一个土台作为标记,用以计算道路的里程,也就是现在人说的里程碑。土台经风吹日晒、雨水冲涮,需要经常进行维修,不但增加了国家的开支,也使百姓遭受劳役之苦,既费时费力又不方便。据说韦孝宽上任雍州刺史后,经过调查了解他毅然下令雍州境内所有的官道上设置土台的地方一律改种一棵槐树,用槐树来取代土台。这样一来不仅不失其标记和计程作用,还能为过往行人遮风挡雨,并且不需要修补。韦孝宽的这一作法造福桑梓。
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我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并且要实现得更好。
植树节的意义
-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理念不仅属于生产力层面,同时属于生产关系层面。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并能够提出这一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新发展理念,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形形色色的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有着根本的区别。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之中,要求我们坚决摒弃GDP崇拜,克服单纯抓经济的思想,带动和促进社会治理,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例如,实施生态家园工程,大力美化城乡,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把美丽乡村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与文物保护、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相结合,按照布局优化、环境净化、村庄美化、村道亮化标准,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把生态建设打造成民心工程、幸福工程。 -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述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蕴涵着鲜活的国际国内发展经验,生动揭示了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就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与人文建设等良性互动、协调并进,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寻求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共荣,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观的重要内涵。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必须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人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决不能把自然环境作为盲目追求GDP的牺牲品。我们必须自觉、全面地坚守绿色发展理念,坚守生态红线,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有效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